作成者 |
|
本文言語 |
|
出版者 |
|
|
発行日 |
|
収録物名 |
|
巻 |
|
開始ページ |
|
終了ページ |
|
出版タイプ |
|
アクセス権 |
|
JaLC DOI |
|
概要 |
郭沫若的《女神之再生》和鲁迅的《不周山》都是同样取材于中国古代女娟炼石补天神 话的作品。本论文主要试从以下几个层次对这两个作品进行比较研究,并对其进行了定位。 1 .作品的成立 2. 创作意图 3. 叙事情节的结构 4. 《女神之再生》研究的新视角 5 .女娟之死的文化内涵 第一,关于作品的成立,本论文主要根据1921年初版《女神》对诗剧《女神之再生》进 行了考察。指出了过去该作品本文考察研究上的...不足,同时首次提示出郭沫若早期自抒情诗 歌分裂为诗歌和诗剧以后,在持续抒情诗歌创作的同时,受歌德影响而开始学习创作的诗剧 却逐渐演变为历史剧,直到1923年其历史剧的定型的创作轨迹。在考察《不用山》与《女神 之再生》的关联问题上,本文提出了不排除与后者的针对性的假说,试图从一个全新的侧面 读解鲁迅创作《不周山》的动机。 第二,在创作意图的剖析上,本文不仅指出了过去把作者本人在《创造十年》中说的话 视为1921年创作该作品时的动机的误读,还对郭沫若1921年所说的"创造冲动与占据冲动 之葛藤"和"异教主义Paganism与希伯来主义Hebraism之冲突"这一创作意图说进行了 新的诠释。经过从创作意图方面对两个作品的比较,本文提出了《不周山》的创作深层动机 是对传统儒学文化的结构框架进行省察这一观点。 第三,在考察作品与取材原典的关系的篇幅里,本文指出了两个作品不同的取材角度、 援用以及虚构的内在关系,尤其从《不周山》和取材神话的必然逻辑关联的角度对该作品的 用典进行了确定。 第四,本文揭示了两个作品的叙事情节结构。首次从戏剧的演出性这一角度对《女神之 再生》进行了分析。同时针对过去的研究认为《不周山》鲁迅并没有对文学的缘起作出解释 这一问题,从结构学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观点。在批评《女神之再生》话语逻辑不严密的同时, 指出了作者将女娟这一单一形象化为"我们月这一集体形象的真正意图。 第五,通过对女娟之死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,本文首次指出了鲁迅创作《不周山》的深 层心理和该作品的悲剧属性。続きを見る
|